1958年明定陵挖掘出4顶凤冠,凤冠的主人却让人觉得可怜_皇帝_王氏_靖皇后

发布日期:2025-07-06 20:13    点击次数:185


1958年7月,在郭沫若和吴晗两位文化名人的建议推动下,尘封多年的北京定陵正式展开了发掘工作。这座埋藏了明朝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秘密的陵墓,经过多年掩盖,终于重新露出了它神秘的面貌,吸引了众多考古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目光。

在定陵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这里安葬着三位重要人物:万历皇帝本人,以及他的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对他们三人棺椁中随葬的陪葬品进行细致检查时,现场专家们观察到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现象,令人深思。

万历皇帝棺椁中的陪葬品极其丰盛,除了一些金碗、金盆、金酒壶等贵重金器之外,还有种类繁多、雕工精细的玉器。而孝端皇后的陪葬品虽然数量略少于皇帝,但金器和玉器的规格与数量仍然不容小觑,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棺椁中出土的两顶凤冠,尽显皇后的尊贵身份。

反观孝靖皇后,情况则大相径庭。她的陪葬品明显寒酸许多,金器和玉器寥寥无几,连银器的数量也非常有限,显得十分简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的棺椁里也发现了两顶华丽的凤冠,这在她整体寒酸的陪葬品中显得格外突兀,让人不禁对她的身份和命运产生更多的遐想。

展开剩余85%

这两顶凤冠制作精美,华贵异常,但了解了凤冠主人孝靖皇后的身世之后,人们不免生出一丝同情和怜悯之情。相比之下,孝端皇后的两顶凤冠则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一顶十二龙九凤冠,是她作为万历皇帝原配皇后在重要仪式中佩戴的礼冠,龙凤的数量恰恰体现了她的皇后身份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孝端皇后王氏,出身于当时名门望族永年伯王伟家,是个背景显赫的女子。她在万历六年,年仅十四岁时便与皇帝完婚,正式成为皇后。尽管王氏体质虚弱,长期多病,未能得到万历皇帝的宠爱,但她从小接受严格的“三从四德”教育,性格温婉谦和,行事低调,从不倚仗皇后身份欺压他人。

尽管夫妻感情平淡,王氏依然坚持在皇后位上坚守了整整四十二年。在宫廷礼仪方面,她表现尤为出色,尤其对孝定太后尽心尽力,常常亲自登门拜访,深受太后喜爱。但作为皇后,她最大的职责是诞下皇子,延续皇室血脉。可惜,王氏因体弱未能生育皇子,只得一女,导致她在万历皇帝心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甚至长时间难得一见皇帝面。

明朝历来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度,而万历皇帝最终偏爱的是郑贵妃,缘由正是她生育了皇子。面对这种状况,孝端皇后虽然失宠,却始终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隐忍,似乎心知肚明自己未能生下皇子,皇帝宠幸其他妃子是情理之中。

然而朝中大臣对此颇有微词。王德完这位大臣曾给万历皇帝上奏一篇名为《披沥赤心恭请笃厚中 宫以光圣德疏》的奏折,劝谏皇帝珍视皇后身份。他指出,皇后是万国之母,面对皇帝宠爱妃子的行为,皇后选择沉默让人痛心。王德完还引用了汉文帝宠幸慎夫人并使其地位与皇后窦皇后相当的历史典故,提醒万历皇帝不可忽视皇后应有的尊荣。

这番劝谏却激怒了万历皇帝,他将王德完投入牢狱,严刑拷打,甚至追查其同党,许多替王德完求情的大臣也未能幸免,被当作同党牵连。此事不胫而走,谣言四起,甚至有说法称孝端皇后平日的饮食和衣物都被皇帝大幅削减,导致皇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当谣言传到万历皇帝耳中,一位大臣才提醒他这些流言在民间已流传十多年,如今因王德完入狱事件而愈演愈烈。无奈之下,皇帝终于减轻了对王德完的刑罚,杖刑八十,并停止追究。而孝端皇后仍旧在冷落和冷宫中度过了余生。虽然她看似悲惨,但与孝靖皇后的命运相比,仍显得相对轻微许多。

孝靖皇后王氏的棺椁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三龙二凤冠和九龙九凤冠,其中三龙二凤冠至今被珍藏为宝贵文物。她的父亲王朝菜,是锦衣卫的一名百户,家境平凡。孝靖皇后十四岁时,被选入慈圣李太后的慈宁宫,成为一名宫女。按理说,她应在宫中默默无闻,过着卑微的生活。

然而,万历九年发生了改变命运的一幕。那天,万历皇帝前往慈宁宫拜见李太后,恰巧在宫中找水洗手时,遇见提水的王氏。她被要求为皇帝侍奉洗手,容貌秀丽的她顿时令皇帝心生欢喜,临幸了她。意外地,王氏怀孕了。

由于皇帝临幸宫女在当时极为隐秘且不光彩,万历皇帝一直不愿公开此事。直到王氏生下孩子,李太后通过调查发现,王氏从未离开过慈宁宫,确认孩子确实是皇帝的嫡长子。那时,万历皇帝尚未宠幸郑贵妃,而孝端皇后一直未生皇子,这个孩子就是他唯一的皇长子。

李太后多次劝说万历皇帝册封王氏,万历皇帝最初抵触。李太后严厉提醒:“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暗指自己也是宫女出身,提醒皇帝勿忘根本。最终,万历皇帝被迫将王氏册封为恭妃,赐名朱常洛。

有了皇子,万历皇帝给予王恭妃丰厚赏赐,奖赐银三十万两,还封了她的哥哥王道亨为锦衣卫指挥。万历皇帝对王恭妃一度十分宠爱。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郑贵妃的出现,王恭妃的悲剧才真正开始。

郑贵妃能歌善舞,容貌美丽,迅速赢得皇帝的心。王恭妃虽为生子之人,却被冷落无视。万历十四年,郑贵妃为皇帝生下次子朱常洵。朝廷大臣纷纷建议立朱常洛为太子,然而万历皇帝心中偏爱郑贵妃的儿子,只是敷衍回应“立太子不急”。

大臣申时行再次进言强调立太子的重要性,万历皇帝装作听命,却已对王恭妃逐渐生出厌恶。最终他顶着压力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生有皇子的王恭妃则被弃置一旁。这一决定激怒朝臣,雒于仁甚至上书指责皇帝沉迷酒色、荒废朝政。

面对朝臣劝谏,万历皇帝不再理睬相关奏章,立太子风波逐渐演变成君臣间的政治斗争。李太后年迈,亲自介入调解,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促成朱常洛成为太子。

即便如此,万历皇帝对王恭妃的态度未有改变,甚至阻止母子相见,将她幽禁冷宫,表面称病,实则囚禁,使她孤独终老。万历三十三年,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出生,万历皇帝为此大赦天下。

迫于形势,万历皇帝不情愿地封王恭妃为皇贵妃,还辩解称因财力不足而延迟封号。可怜的王恭妃在长期冷落与幽禁中,健康每况愈下。万历三十九年,身患重病的她临终前,万历皇帝终于大发慈悲,允许朱常洛探望。

朱常洛见母亲时泪流满面,只见她双目失明,虚弱地伸出手努力向儿子示意。王恭妃含泪说道:“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憾!”朱常洛抱着母亲痛哭,深感母爱的伟大。

不久,王恭妃离世。朱常洛继位后,追封其母为“孝靖皇后”,以慰其孤寂一生。

1958年,考古人员手持那两顶属于皇后的凤冠,不禁想起清代程嗣章为王恭妃所作诗句:“年长宫人久未封,一朝承宠踞苍龙。慈宫自检《起居注》,且喜生孙暮景逢。”诗中情感沉郁,仿佛在诉说这位母亲命运的坎坷与凄凉。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沙巴官网体育首页网址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